辐射防护工程是一种高能电磁波技术。辐射防护分为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电离辐射主要是射线辐射。
1、Y射线由放射性同位素如60Co或137Cs产生。是一种高能电磁波,波长很短(0.001-0.0001nm),穿透力强,射程远,一次可照射很多材料,而且剂量比较均匀,危险性大,必须屏蔽(几个cm的铅板或几米厚的混凝土墙)。
2、X射线是由x光机产生的高能电磁波。波长比γ射线长,射程略近,穿透力不及γ射线。有危险,应屏蔽(几毫米铅板)。
3、β射线由放射性同位素(如32P、35S等)衰变时放出来带负电荷的粒子。在空气中射程短,穿透力弱。在生物体内的电离作用较γ射线、x射线强。
4、中子不带电的粒子流。辐射源为核反应堆、加速器或中子发生器,在原子核受到外来 粒子的轰击时产生核反应,从原子核里释放出来。
中子电离密度大,常常引起大的突变。
目前辐射育种中,应用较多的是热中子和快中子。
核酸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光能量后,呈激发态,使有机化合物加强活动能力,从而引起变异。可用来处理微生物和植物的花粉粒。
6、激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光源。
激光也是一种电磁波。波长较长,能量较低。由于它方向性好,仅0.1。左右偏差,单位面积上亮度高,单色性好,能使生物细胞发生共振吸收,导致原子、分子能态激发或原子、分子离子化,从而引起生物体内部的变异。
各种射线,由于电离密度不同,生物效应是不同的,所引起的变异率也有差别。为了获得较高的有利突变,必须选择适当的射线,但由于射线来源、设备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目前最常用的是γ射线和x射线。
因此放射性物质的射线种类不同以及与人体的解除方式不同,产生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决定人体接受的照射总量有三个因素:照射时间,照射源强度与距离。必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以减危害。通常X射线当源强(管电压)>50Kv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而γ射线,中子,加速粒子则任何情况均需要有防护措施《详见建筑参考资料集辐射防护》。
1、入口:一般X射线当源强(管电压)>400Kv时门口应设迂回通道(迷路),γ射线、中子、加速粒子场所均需设迂回通道。
2、墙:厚度按计算确定。砌块墙应保证砂浆密实,并不得留有后塞孔洞。现浇混凝土墙必须保证振捣密实、均匀,容重满足设计要求,特别要防止滑料“沉底”现象。大体积混凝土宜加温度筋,以防止收缩开裂。采用铅板、含铅或硼塑料板时搭接宽度应>10,固定板的钉应加铅板覆盖。
3、防护门:厚度按计算确定。门与墙搭接宽度应≥100,双扇门中间不得留通缝。
4、观察窗、传递窗:根据工艺操作需要确定。窗台高度按实用要求、射线源装置高度、朝向及室外驻留人员具体情况定。
5、通风:室内均应设强制式通风装置,换气次数按GB8703-83“辐射防护规定”,通风设施应采取防射线泄漏措施(中子、加速器室应特别注意)。
6、管道:应避免穿过防护墙或板。必须穿过时应采取折线穿过方式,并应考虑防止射线从薄弱处泄出。
7、电气:室内母线设置高度应距地3m以上,设备高压部分应予以接地。接地装置必须离开地下管道。射线源室应设报警装置,并与门连锁装置接合。
屏蔽主要是抑制外来的或向外的电磁波干扰或电场和磁场干扰的措施。屏蔽室即为隔绝(或减弱)室内或室外电磁场和电磁波干扰的房间,使通讯--电子设备、系统和子系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正常工作。屏蔽室是电磁兼容(EMC)技术和电磁干扰(EMI)控制技术的综合应用。屏蔽方式一般可有以下几种:
1.静电屏蔽:主要抑制干扰源产生的电荷和静电荷电场,静电屏蔽是把屏蔽空间用导电金属几何封闭,遮挡电力线通过,不要求无缝连接,对金属外壳进行电连接,且必须接地。
2.磁屏蔽:用以抑制磁场的影响,采用高导磁率的铁磁物质封包屏蔽室和设备。建筑上常用的铁磁材料为镀锌铁皮。对磁场的有效屏蔽较困难,根据低频磁场辐射不远的原理,使磁干扰源远离实验区域是一种简便和有效的措施。
3.电磁屏蔽:利用电磁波穿过金属屏蔽层的反射损耗和二次反射损耗将干扰场削弱,屏蔽层应是电磁封闭的。任何孔洞、缝隙和进出管道、电源线、信号线都需采取相应措施。一般采用一点接地。
4.电磁波吸收室、半暗室、或无回波场地:为了抑制屏蔽室电磁波乱发射,发射场地的反射干扰,采用尖楔形吸波材料构成无回波电磁波暗室或半暗室,或采用定向反射造成区域性无回波场地。
主要有三个:频率范围,屏蔽效能,屏蔽室的使用要求。
1、指形弹簧作法;
2、插刀作法,
3、多叠金属箔气压蜜蜂,
4、射频橡带蜜蜂
由于屏蔽工程具有专业性和严格性,有专门厂家提供各类专用成品和专用屏蔽室等。按不同的技术经济指标选购有关整体屏蔽室或专用部件及屏蔽门、波导窗、电源滤波器等。为了保证质量最好实用专业厂商制品和专业施工单位。